华夏家族传承联盟

13482085044
微信咨询热线
搜索
产品详情
安徽家族传承营 
收藏
|
预约费 :
200.00
实际价 : 2000
活动期限 : 3-5天
市场价 : 0.0
产品详情

安徽家族文化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理学

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朴学

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画派

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篆刻

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版画

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契约

徽州契约文书,就是自宋代以来,徽州人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写下的各类原始文字凭据和契纸文约,以及各类有关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原始文字。徽州契约文书,是徽州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历史的、真实的、原始而未经文字加工的直接见证,具有原始、本真、实际效用、反映当时社会原生态的特点。从已发现的大量徽州文书情况来看,和其它地域契约文书相比较,徽州文书又具有数量大(现存至少在50万份以上)、高密度、时间早(最早的有一千多年前的文书),跨时长(从宋代以下元、明、清、民国、各个朝代都有)、连续性、归户性强、涉面广(几乎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相关的徽州文书),不可再生性(毁灭一件就少一件)等特点。徽州文书绝大多数书写在各种纸上,也有极少数写在绢帛上,刻在砖石上。


徽剧

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刻书

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医学

"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徽州地区简志)在徽州新安医学中,“张一帖内科”是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1507-1567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


建筑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壁画

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壁画有岩画、洞窟壁画、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民居壁画等。岩画如内蒙古阴山岩画,洞窟壁画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壁画如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墓室壁画如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寺观壁画如北京郊区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帝释梵天图》,民居壁画如徽州壁画。

徽州壁画就是当地百姓俗称的墙头壁画,集艺术性、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和石雕、砖雕、木雕一样,是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徽州建筑服务的。它与一般壁画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一个墙面上多幅壁画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写意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墙壁为目的的一种墙面壁画。


徽菜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臭鳜鱼、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其他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安徽节日

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

时间:每年下半年

地点:黄山市

活动介绍:黄山风光之旅、黄山古民居之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之旅、道教圣地齐云山之旅、太平湖-千岛湖胜水之旅,还有徽州民风民俗表演、黄山书画展、黄山旅游摄影展、安徽名优产品、土特产品及旅游产品大联展等。

相关景点:黄山、歙县、黟县、齐云山等。

歙县亮船会

时间:每逢农历闰月(这年的九月或十月)

地点:渔梁

活动介绍:歙县渔梁船民届时用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亭、塔、楼、阁、牌坊、鲤鱼等,内燃烛灯。灯旁是乐队,笙歌齐奏,锣鼓喧天。亮船一共六对,其后还有好几只木船尾随。会期在渔梁坝练江上下游,各遨游一夜。波光灯影,十分壮观。亮船又叫水游,同时还有旱游,即岸上乡民们玩灯、敬各种菩萨。江中岸上,水游和旱游交相浑映,妙趣无穷,四乡百姓云集观赏,热闹非凡。

中国黄山黟县乡村旅游摄影节

时间:每年约11月8日至9日举办

地点:黟县

活动介绍:每年约11月8日至9日举办,时逢国内三大秋色之一的“塔川秋色”最佳摄影创作时机,乌桕遍红,层林尽染。摄影节期间,将举办盛大开幕式、民俗表演、《古黟风韵》主题影展,组织200名摄影记者、爱好者参加“画里乡村”大型摄影创作比赛。

九华山庙会

时间: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一般为期一个月

地点:天台峰(天台寺)及各大小寺庙

活动介绍:为纪念金地藏九华山自1983年开始每年举办包括佛事、旅游、文化娱乐在内的各种盛大活动。其中,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打地藏七”、“打佛七”、“水陆大法会”等佛事活动;四方信徒、香客云集九华朝山进香、拜塔,朝拜天台,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民间艺人也来此献艺;另有金地藏生平事迹展、旅游产品展等。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相传唐开元(713~742)末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开辟地藏道场,苦行禅修七十五载,于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圆寂,终年99岁。金乔觉遗体置缸三年后,全身不坏,容貌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所说,金锁骸鸣,乃是菩萨应世,因而弟子们视其为地藏王菩萨转世,尊其为金地藏,在神光岭建肉身塔供奉。

九华山地藏法会

时间:农历七月三十(月小为廿九)一般历时七天

地点:化城寺、肉身宝殿

活动介绍:当日,九华山各寺庙要举行隆重仪式,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称地藏法会,一般历时七天(七月三十~八月初六)。法会期间,香客们还组织百子会,朝山进香。

百子会是说善男信女自动组织起来,虔心素食,挑担举旗,敲锣诵经,结伴进出。人数满百组成会、团,称百子会;达到两百人,则称双百子会。但也有二、三十人一组的,称小百子会。此法会是地藏菩萨诞生日,传说新罗僧金乔觉亦于此日成道。

九华山佛诞节

时间:农历四月初八

地点:祗园寺

活动介绍:释迦诞生时,有龙喷出香雨浴其身。因此,逢佛诞节,九华山寺院僧尼齐集大殿供佛、诵经,并以香汤洁洗释迦佛像,称为浴佛法会。浴佛法会期间,寺院除施素供僧外,还举行超度亡魂(放焰口、烧法船)等活动。


安徽当地特色

徽州服饰

明代以前,徽州以自织麻布为衣,多为黑、白、兰三色,衣制长期不变。宋代,深山老百姓还有以纸为衣的。清代,男着大襟长衫或对襟短衫,女穿大襟中长褂,男女均穿大腰折叠式筒裤。女装样式稍有不同。休宁、歙县近浙江,祁门、黟县近江西,绩溪、旌德、太平近宣州,石台近安庆。百姓习尚简朴,富商偏于奢侈。民国后期,城镇富家男子始穿衬衣,西裤和中山装,女子时兴旗袍和短裙。建国后,长衫逐渐消失,衬衣、西裤和中山装流行。乡村年长者仍习惯男着对襟短褂,女穿右开襟衫褂。近年来衣着已日趋多样化,除了在乡村里仍可以看到有些老人如此着装以外,大都与城市无异了。

长袍马褂:旧时徽州男子服饰习俗。长袍与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马褂以直筒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接头”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有下半截,用扣子扣在马褂的下摆内,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战衣”。

端午衣:每年端午节,徽州家家户户都要为小孩子制作端午衣。端午衣包括端午服、端午帽和端午棉。端午服,多用色布置做,上装为大襟系带和对襟扣纽两种,亦有后背开禁扣纽的;裤子视孩子大小分为开裆、密裆两种。端午服的制作极为讲究,富贵人家,多在衣裤上用五彩丝线绣上图案、花卉和“如意”边,上装绣在胸前、肩头、袖口、下摆等部位,裤子则绣在膝盖、裤脚口等处。端午帽,主要是为幼小的婴儿或一二岁小孩制作,端午节前后的气候虽已暖贺,但较小的孩子还须戴帽防风。

襦衣:襦即短衣、短袄,为徽州女子常用的服饰。襦衣多为宽衣大袖式,单的为“褂”,夹、棉的称“袄”。面料主要有朱青布、蓝竹布、白底蓝花布、士林兰布和黑箱云纱、绸、缎等。领口有盘领、元宝领,有大襟、如意襟、斜襟等式样。袖口有大袖,一甩袖口即能缩回衣内;小袖一般用作内衣及劳作时穿,袖口有钮扣可扣紧。

九华山庙会

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吉诞日)前后,佛教徒和当地工商界都联合举办盛大纪念活动,远近朝山拜佛者和游人纷至。1983年庙会制度恢复,至1989年共举办7届。1989年庙会为期1个月,举办各种活动12项。大型的佛事活动有:百岁宫金堂佛像和无瑕真身开光仪式、水陆法会、纪念金地藏(金乔觉)诞辰1294周年法会、祗园寺传授三坛大戒和佛教禅宗二祖慧可法师道场地址证会等。联谊活动有首届中国四大佛山联谊会、海内外高僧大德座谈会等。

庙会期间,接待国内外游人16万人次,其中接待15个国家的游者115人,港、台胞220人。香港圣一法师、台湾里政法师等11位高僧参加了庙会活动。芜湖、南京等129个工商业举办了商品展销。


徽洲习俗

歙县地狭人稠,村落居住集中,又常常是聚族而居。古歙的民间婚丧喜庆、礼俗称谓、建房取名都与外地不尽相同。 徽州,自古为山越族居地,在迁入汉族之前,盛行“蛮民”习俗。只是在中原居民大量迁入皖南山区之后,才真正地改变了山越的风俗习气。古代,徽州人捍卫乡土的观念相当浓厚,这是因为古徽州山林中的土著越民向有"勇悍尚武"之风,加上外来居民入居徽州,他们都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所以,徽州形成了一种“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的特性,成为安全的避难场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见到徽州这块奇特的土地,虽垂涎三尺,但也不得不畏而却步。徽州人的勇敢、进取精神是人所熟知的。

徽州居民,自古以来都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某一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甚至于居住的村落,也以族姓为村名,如黄姓家族的黄村、汪姓家族的汪村、许姓家族的许村,洪姓家族的洪坑、至今仍保持着这种聚居格局。 在这种宗族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各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祠堂、古民居、石牌坊是歙县的“古建三绝”。

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徽州境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歙县志》卷一“风俗”中说:“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礼仪规范甚严,有着森严的尊长卑幼的等级观念,葬礼和祭礼十分隆重。过去对祖坟有一年三祭的习俗,后来经过革繁就简,保留了"清明"节扫祭。

徽州的孝悌习俗也相当浓厚,徽州各地耸立的祠堂、牌坊,有许多就是为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贞媛烈女而建的。 徽州浓厚的读书习文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大家均以读书、登科第为荣,“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在浓厚的读书习文之风影响下,大家都非常注重谈吐、风仪、礼节,因此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

芜湖婚俗“六礼”

《尔雅》称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古代称举办婚礼为结缡、合卺。俗称结亲、成亲、成婚、完婚、合婚、圆房等。《礼记》规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序: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后演变的主要过程如下:托媒提亲,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和国成立后仍存媒人说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占主流;80年代后,城镇兴办有婚姻介绍所,报刊杂志以及电脑网上也通行征婚广告等联络方式。

合八字,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年、月、日、时配定天干地支共为八字,由算命先生来推算是否有“生肖冲克”现象,岳西等地流传《反婚歌》:从来白马怕金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割,金鸡见犬泪相流,灵猴与猪不同圈,蛟龙玉兔不到头。共和国成立后多数人均不迷信此道。

相亲,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别,有相人、相家等项目,进行考察与交往,增进了解。

过庚,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等,即交换允婚庚帖。帖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等,是书写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双亲名讳的喜帖。男方在帖中书写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复。共和国成立后已不流行此俗。

下聘礼,又称过礼、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礼。视家境状况而定礼物丰薄,一般讲究有鸡、鱼、糕、糖双数份量,礼担披上红布,衬以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吉祥物,贴鲜红双喜喜字送上。下聘后,男方每年还必须在端午、中秋、春节给女家奉送节礼走动。此俗农村仍旧流行。但因地域不同,彩礼送鸡的死活有别。2002年4月,界首市一对青年结婚,新郎家出动两辆婚车前去接新娘,随车抬来的礼盒上挂有一只活鸡,新娘闻讯泪水涟涟,按新娘这方的婚俗,结婚之日应送熟鸡,送活鸡是当地办丧事的礼俗。新郎与新娘家相距百余华里,婚俗却大相径庭,以致大闹婚礼,新娘拜完堂就回了娘家。新郎一气之下状告到市法院,获准离婚。足见婚俗并非小事。

选定婚期。也称报日、择吉、过大书等。事先议定婚期,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用红纸书写,男方备礼请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黄山茶道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黄山为茶叶之乡,出品之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太平猴魁等,享誉海内外,黄山人生在这好山好水之间,自然怡情山水,有了这传世的茶道。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茶道”一词可简单地解释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认为它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日本的留学生从中国传人日本,就连茶道一词最早也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一书。南宋时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为“茶祖”的禅师荣西,曾二度来到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和种茶技术,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成为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饮茶习俗。

徽州人一年中,饮茶不断,但比较集中成习的有“朝茶”、“午茶”、“夜茶”。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茶,细品满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有“朝不可食,不可不饮”之说。所以朝茶讲究细品。午饭之后,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他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逍遥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意弥心间,夜茶讲究的是舒适、随兴。黄山人沏茶,很讲究水,喜取清澈甜美的山泉,河水中,井水次。茶具也用锡壶胆,茶叶放胆中,胆放壶内,但上有细孔,汁出叶不出,便于饮喝。 古徽州奉行朱熹《家礼》,礼仪甚严,作为待人的茶礼就更讲究,俗话说“看人上茶分三等”,其意就在此。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贵客来,或遇喜庆,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吃蜜枣煮板栗下茶),鸡蛋茶(吃五香鸡蛋下茶)、清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吃三茶;正月来客拜年要吃三茶;婚礼、新女婿上门要吃三茶。

黄山人的茶礼,还逐渐形成系统的礼规,俗称“茶道”。他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

茶道的主要程序有:

1、静气(排除杂念)

2、烹汤(一般用瓦器、锡壶)

3、焚香(敬茶神陆羽)

4、涤器(用白瓷茶盏,洗净擦干)

5、烫盏

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

7、投察(3-5克为宜)

8、洗茶(用刚冒泡的初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

9、注汤

10、敬茶

11、闻香

12、观色

13、品位

14、上食(奉上豆干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

15、论茶


集居和散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共和国成立后,集居的建筑逐渐被拆散化零,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90年代后,农村多数住户已建起两层(少数为三、四层)红砖水泥板顶楼房。

21世纪初,政府提倡移民建镇活动,即将各村落散居的农户,统一划地在公路两旁建筑城镇式多层楼居室,从而开发旧屋场地为良田,以节约土地、用水与材料资源。

旧时城镇均建成东西对门、南北相向式居室或店面,中间街道贯通,两旁走廊相连。富户则建筑一进三、五重不等的深宅府第,各进之间廊庑相通,中开天井采光,两旁建厢房作居室,正中留前厅、大厅、后厅、正厅等待客或家人团聚场所。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在线投票
您对这个活动的感想?
很好的活动
不错的活动
一般的活动
近期会考虑报名参加吗?
现在可以
以后可以
可以介绍给朋友
没有时间
投票
查看结果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家族商户
何氏家族 李氏家族 赵氏家族 王氏家族
公司转账
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
分期付款
支付方式
商家咨询
商家服务
免运费
海外配送
EMS
211限时达
物流配送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我的收藏
留言
回到顶部
流量宝 猫狗侠电商引流